形态描述
形态 (据采自陕西太白山的指名亚种C. r. robustipes的雄鸟标本描述)
上体概呈暗橄榄褐色,腰和尾上覆羽较淡;自鼻孔向眼上后方延伸至后颈的一条狭长的眉纹呈淡黄色;从嘴基穿过眼向后延伸至颈部的贯眼纹,呈暗褐色;耳羽和颊褐色和黄色相混杂,而黄色占的比例大得多;翅和尾羽黑褐色,各羽外翈羽缘的棕褐色较鲜亮。下体、颏、喉沾棕;胸和两胁呈灰橄榄褐色;下体余部淡黄色。雌雄两性羽色相似。
虹膜褐色;上嘴褐色,下嘴灰黄色;脚淡棕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0, 7 103, 110 10.7, 9.5 42 39, 50 23.8, 21.8
♀♀(3) 8, 6 102, 104, 98 9.2, 10.1, 11 43, 46.2, 47 37, 39, 47 23.5, 21, 20
0 0 (2) 9, 7.5 103 11.6, 94 48, 52 45 24.9, 21.9
上体概呈暗橄榄褐色,腰和尾上覆羽较淡;自鼻孔向眼上后方延伸至后颈的一条狭长的眉纹呈淡黄色;从嘴基穿过眼向后延伸至颈部的贯眼纹,呈暗褐色;耳羽和颊褐色和黄色相混杂,而黄色占的比例大得多;翅和尾羽黑褐色,各羽外翈羽缘的棕褐色较鲜亮。下体、颏、喉沾棕;胸和两胁呈灰橄榄褐色;下体余部淡黄色。雌雄两性羽色相似。
虹膜褐色;上嘴褐色,下嘴灰黄色;脚淡棕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0, 7 103, 110 10.7, 9.5 42 39, 50 23.8, 21.8
♀♀(3) 8, 6 102, 104, 98 9.2, 10.1, 11 43, 46.2, 47 37, 39, 47 23.5, 21, 20
0 0 (2) 9, 7.5 103 11.6, 94 48, 52 45 24.9, 21.9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小型鸟类 (体长10-11cm)。上体概暗橄榄褐色;颏、喉沾棕,胸和两胁呈灰橄榄褐色,下体余部淡黄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0, 7 103, 110 10.7, 9.5 42 39, 50 23.8, 21.8
♀♀(3) 8, 6 102, 104, 98 9.2, 10.1, 11 43, 46.2, 47 37, 39, 47 23.5, 21, 20
0 0 (2) 9, 7.5 103 11.6, 94 48, 52 45 24.9, 21.9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0, 7 103, 110 10.7, 9.5 42 39, 50 23.8, 21.8
♀♀(3) 8, 6 102, 104, 98 9.2, 10.1, 11 43, 46.2, 47 37, 39, 47 23.5, 21, 20
0 0 (2) 9, 7.5 103 11.6, 94 48, 52 45 24.9, 21.9
生物学
生态 黄腹树莺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-3750m高山和中山阔叶林灌丛、竹丛中。夏季栖息于海拔2700-3750m高山灌丛、竹丛中,冬季可下降海拔1500-2700m阔叶林灌丛、竹丛中。常单只,或成3、5只小群活动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。我们曾于7月在秦岭地区剖检1胃,全为蝗虫、蜘蛛等动物性食物;吴至康等 (1986) 曾在贵州地区剖检4胃,见有甲虫3次,鳞翅目昆虫的幼虫1次,石砂子1次。
黄腹树莺鸣声奇异,由三至四声尖细拖长的似人吹口哨之音,每个音持续约2秒且上升一个音阶,然后接着几次快速重复的高低 "chee-chee" 声。叫声包括震颤的 "brrrr" 及 "tik tik tik"。指名亚种C. r. robustipes的鸣声据称似昆虫的上升的吟叫声 "di, di-di-di-di",音调越升越高至高峰突降并以一颤音结尾 (约翰·马敬能等, 2000)。
繁殖期4-6月,据吴至康等 (1986) 报道,1980年4月29日至6月10日,先后在贵州省威宁县松木坎(海拔2400m左右)的山坡上灌丛中发现4巢,又于1981年5月17日,在绥阳县宽阔水的茶园中觅得1巢。巢均置于灌丛近根处或茶树的枝桠上,距地面高10.0-60.0cm。巢由茅草、苔藓构成球状的杯形,内垫以一层很厚的家鸡毛、山羊毛、白腹锦鸡羽毛,开口于顶端的一侧,并在出口处以这些毛为檐。5巢平均量度为:巢高9.0(8.1-9.5) cm,深7.3(6.2-7.8) cm,外径11.1(8.4-13.0) cm,内径5.5(3.4-7.5) cm。
在5个巢中,有4巢各有4枚卵,另1巢为3枚卵。卵呈白色,光滑无斑,呈长卵形或椭形。卵 (12枚) 平均重0.9(0.6-1.0) g;大小为15.2(14.0-16.5)×11.8(11.0-12.6) mm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。我们曾于7月在秦岭地区剖检1胃,全为蝗虫、蜘蛛等动物性食物;吴至康等 (1986) 曾在贵州地区剖检4胃,见有甲虫3次,鳞翅目昆虫的幼虫1次,石砂子1次。
黄腹树莺鸣声奇异,由三至四声尖细拖长的似人吹口哨之音,每个音持续约2秒且上升一个音阶,然后接着几次快速重复的高低 "chee-chee" 声。叫声包括震颤的 "brrrr" 及 "tik tik tik"。指名亚种C. r. robustipes的鸣声据称似昆虫的上升的吟叫声 "di, di-di-di-di",音调越升越高至高峰突降并以一颤音结尾 (约翰·马敬能等, 2000)。
繁殖期4-6月,据吴至康等 (1986) 报道,1980年4月29日至6月10日,先后在贵州省威宁县松木坎(海拔2400m左右)的山坡上灌丛中发现4巢,又于1981年5月17日,在绥阳县宽阔水的茶园中觅得1巢。巢均置于灌丛近根处或茶树的枝桠上,距地面高10.0-60.0cm。巢由茅草、苔藓构成球状的杯形,内垫以一层很厚的家鸡毛、山羊毛、白腹锦鸡羽毛,开口于顶端的一侧,并在出口处以这些毛为檐。5巢平均量度为:巢高9.0(8.1-9.5) cm,深7.3(6.2-7.8) cm,外径11.1(8.4-13.0) cm,内径5.5(3.4-7.5) cm。
在5个巢中,有4巢各有4枚卵,另1巢为3枚卵。卵呈白色,光滑无斑,呈长卵形或椭形。卵 (12枚) 平均重0.9(0.6-1.0) g;大小为15.2(14.0-16.5)×11.8(11.0-12.6) mm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陕西(太白山)、西藏(昌都地区西南部)(繁殖鸟)、贵州(威宁、绥阳、贵阳)、四川(北部松潘、中部灌县、乐山、西南部)、重庆(万州)、云南(西部腾冲)、浙江(杭州)、安徽(黄山)、福建(西北部)、台湾(留鸟)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有些学者 (Baker, 1924; Vaurie, 1959; Ali et al., 1973; 郑作新, 1976, 1987; de Schauensee, 1984; 唐蟾珠, 1996) 使用Cettia acanthizoides作为本种的种名。
黄腹树莺全世界共计有3亚种,即指名亚种C. r. robustipes,西藏亚种C. r. brunnescens,台湾亚种C. r. concolor,这3亚种,均见于我国境内。
黄腹树莺全世界共计有3亚种,即指名亚种C. r. robustipes,西藏亚种C. r. brunnescens,台湾亚种C. r. concolor,这3亚种,均见于我国境内。
检索表文本
亚种检索表
1. 上体概呈橄榄褐色;颏、喉沾棕,胸和两胁呈灰橄榄色------指名亚种C. r. robustipes
上体非概呈橄榄褐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2
2. 上体较棕,少绿色;腹和胁有较浓的黄色渲染----------------西藏亚种C. r. brunnescens
上体棕褐;喉和胸较少灰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台湾亚种C. r. concolor
1. 上体概呈橄榄褐色;颏、喉沾棕,胸和两胁呈灰橄榄色------指名亚种C. r. robustipes
上体非概呈橄榄褐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2
2. 上体较棕,少绿色;腹和胁有较浓的黄色渲染----------------西藏亚种C. r. brunnescens
上体棕褐;喉和胸较少灰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台湾亚种C. r. concolor